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政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在哪里?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李政涛 已有0人评论  2023/12/11 10:43:40  加入收藏

在教育强国的征途上,教师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强教必先强师”。如果以教师作为“教育对象”,当下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始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在以此为根本和魂魄的基础之上,有四条实现路径至为关键。

第一条路径,名家奠基。多年来倡导的教师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丰实和丰厚了教师的阅读积淀,但一直存在着根基不深、不厚、不专的缺失,导致阅读对象的游移、跳跃和断裂……为此,可以聚焦历史上或当代的某一名家或教育家,进行专人式阅读、聚焦式阅读和奠基式阅读:集中数年时间,专门细读苏霍姆林斯基,专业研读陶行知,专深磨读于漪等,经历如此阅读之后的教师,就得以拥有了生命发展的根基或根底,能够自豪且清晰地说:我是学谁、读谁成长起来的,哪位名家或教育家是我的奠基性人物和起家人物。

第二条路径,回到现场。历经一次次培训和研修,有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回到现场,进入现场,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从大学课堂走向中小学课堂,从学生变为教师,最重要的转向之一,是学习现场的转换,切换到“教学现场”和“教研现场”之中,它们不仅是教师平常工作的地方,也是日常学习的场所。正如最打动人且持久动人的,往往不是浓浓郁郁的激情,而是平平淡淡的人之常情,同样,所有的高迈与伟大都要进入日常,任何高远宏大的教师教育理想与目标,也只有回到现场、依托现场,以现场为纽带和平台,把各种教育政策和理论现实化、场景化,即现场化,学会在现场中观察、倾听、思考和表达,才能发挥各种政策和理论真实的效应,从而细致入微地融入教师的生活,最终长到教师身上,长出教师生命中新的毛细血管,化为新的血液骨髓,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师就此孕育和诞生。

第三条路径,推动转化。回到现场之后,接下来的重大挑战在于转化。既要把师德转化为师能,把教育的信念与理念,转化为行动与实践,也要反向转化,前者解决的问题是:理念有了,实践怎么办?后者则致力于回答:实践有了,理念和理论怎么办?最理想的教师教育,是“成事成人”的教育:在成就教学之事、教研之事中,成就高素质教师之人;也是“成实成理”的教育:在成就教师的实践经验、实践本领之中,成就教师自身的理念与理论,成为能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双向滋养、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的交互生成之人和理实共生之人。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基于转化、为了转化,推动转化和在转化之中。

第四条路径,改变思维。在智能时代和双新背景之下,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式学习、人机交互学习、深度学习和大单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为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前沿,其中遭遇到的现实瓶颈,首先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高阶思维,哪里有学生的高阶思维,没有强大思维能力的教师,如何培养具有强大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此,欲强学生思维,先强教师思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教师有了一定的思维教学经验之后,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反而成为阻碍高质量思维教学的绊脚石。就思维方式而言,传统的点状思维、单向思维、割裂思维、非此即彼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静态思维,以及替代思维等俯拾即是。例如,非此即彼思维和割裂思维:要么看教,要么看学,将“教学”这一“教”与“学”不可分割的整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又如,替代思维:用预设替代生成、课程替代教学、用教法替代学法、用学习替代教学等。就思维品质而论,教师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写课等多种常态化的课堂技能中展现出的思维模糊、琐碎、碎片和窄化、泛化、割裂化、平面化等思维惯性,也时时所显、处处可见。不改变这些思维方式,不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难以为继。由此看来,在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纳入思维培养目标,化为思维导向,提升思维含量,系统建构针对教师的思维教育新体系,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者: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