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17/4/21 16:54:08 加入收藏
2.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追赶
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像人不可能总长高一样,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有“天花板”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1950年-2030年中美教育发展进行了跟踪比较:195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美国的11.90%,而2030年将可能达到美国同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92.2%。
三、中国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战略应对
1.构建一个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开放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总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所设立的各种文化技能教育机构。建设与中国未来强国地位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支撑,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普惠性和均等化。
第一,将中国教育体系放在世界教育体系之中加以思考、规划和建设。
国家教育体系都是世界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多建立与全球教育体系的正规联系和纽带关系,从国家、地区和学校三个层面,加强中国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水平;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与国际教育组织、各国大中小学建立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国际教育体系,使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受教育者从中受益。
第二,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
从教育发展和国家总体战略考虑,中国需要构建以城市为主导的四级教育中心网,形成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教育中心,以上海、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教育中心,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教育中心和以市、县级城市为代表的地区教育中心,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增长极,带动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与此同时,未来中国教育中心建设将形成“三个铁三角”,即中国需要构建区域教育中心体系,支持国家教育中心体系建设。在东北亚,建立以沈阳为主导的现代化教育中心城市,扩大中国教育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影响;在西北地区,建立乌鲁木齐教育中心城市,辐射整体中亚地区。在东南地区,发挥广东、云南和广西的地理优势,志在打造东南亚教育发展中心。
第三,举办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推进市域内均衡发展。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探索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的体制机制。
二是为制造业强国培养“大国工匠”。发展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与国家产业、地方产业和区域产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需求。
三是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质量标准、课程教材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向世界输出中国课程教材,提升中国教育软实力。
第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建立“学习之邦”,全面培养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完全学分制建设,建设学分银行,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研究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途径,实现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各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规划、组织和财政等方式,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真正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个阶段、各种途径获得学分的积累和转换。
2.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
第一,教育思想引领世界。
以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为主体,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教育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逐步扩大中国教育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引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成功的教育实践,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样板和模式。
第二,教育改革引领世界。
中国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实验场”,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且日益关系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趋势。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世界。未来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将成为影响世界教育的重要因素。
第三,教育质量引领世界。
中国基础教育以其质量声名海外,将引领未来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例如,按照国际标准研究教育软件,采用慕课、微课等现代模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与融合,向世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积极参与制订世界教育质量标准,为国际教育标准和制度建设作出贡献。2030年,中国将有一大批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水平。
3.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体系
一是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增长。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5%,实现中国对联合国的承诺——公共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不低于15%~20%的目标。采取政府、专业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监督与评估。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