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作者: 项贤明 已有0人评论 2017/4/6 20:55:47 加入收藏
政府当然要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发展教育的直接目的应在于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而非控制个人的发展以达成其他目的。就此而言,政府在教育领域的作为只有在一定阈限内才具有合法性基础,它的强制权力必须有一个边界。诺齐克提倡一种“最弱意义上的政府”,这种最弱意义上的政府并非自然无为,而是一种本质上的公平。在他看来,没什么人有权为了社会总体的利益而将牺牲强加给某个人,因而政府应“在其公民中间小心翼翼地保持中立”(Nozick, 1974, p.33)。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政府在某些方面对教育干预得越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公平性往往也就存在越多的问题,即便这些干预的最初目的可能是要促进教育公平,但其出发点大多是社会总体而非现实的个人,因而实际上却在教育领域里形成了对个人自由发展的伤害。政府若真正希望促进教育公平,它首先必须将其对教育的干预限制在不伤害个人自由发展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自由发展的优先原则一旦遭到破坏,教育公平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根本的教育公平承认天然的人身平等,并在教育过程中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作教育的目的。承认天然的人身平等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不是个个一样的。他们的不同价值观、不同爱好、不同能力使他们想过很不相同的生活。人身平等要求尊重他们这样做的权利,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他人的价值观或判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价值。他有不可转让的权利,任何人不能侵犯。他有权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应简单地被当作达到他人目的的工具”(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 1982, 第132页)。弗里德曼举例说,我们不能给一个音乐天赋弱的年轻人强化的音乐训练,而剥夺另一个音乐天赋强的年轻人接受良好音乐训练的权利,尽管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两个人都具有均等的音乐能力。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必须捍卫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进而为每个人达成其自己的发展目的尽力提供最大的教育支持。一种无视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教育,即便它成功地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了科学家,我们也不能说它是一种公平的教育。只有在想成为科学家的人都能够通过教育为成为科学家而努力,想成为艺术家的人都能够通过教育为成为艺术家而奋斗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才具有了公平的可能性,它才有可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教育公平。即便它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其想成为的人,也不会影响它的公平性。
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包容性的和多样化的教育。包容性和多样性可以保障个人在教育领域的自由选择权,是对每个人天然的人身平等的尊重,因而与公平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英科尔 (Kay Inckle) 在论述教育多样性时曾说过:“当教室变成每个人都被平等包容的社群时,无论他是弱势的还是尊贵的,那么,多样性就得以实现了”(Inckle, 2012, p.177),她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称作“作为包容自由的教育 (Inckle, 2012, p.178)”。就学校教育而言,包容自由的教育意味着它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人选择,并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志趣和特长,以实践对每个人天然人身平等的尊重。在这种教育中,人本身首先是目的,然后才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失去“人即目的”这个重要前提,任何对人的发展的所谓促进都有可能异化为对人的奴役。一种真正公平的教育,不是根据外在于人的需要而把某种发展目标强加给个人,而是通过尊重和支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
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讨论的,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公平的要求及其实现程度都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却是一贯的。“我们成功实现社会公平将永远是一个程度问题:无论按照我们所赞成的何种公平理念,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会是平等主义的”(Baker, 2015, pp.85-86)。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 1979, 第120页),是“人即目的”的真正实现,因而是社会公平的最高程度。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还不能立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水平上实现人的自由,但教育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社会事业,教育目的所反映的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因而它应当始终以人的自由发展为鹄的,否则,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就值得怀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写道:“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马克思, 2004, 第928页) 社会主义正是迈向这一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引导和促进我们的下一代向这一自由王国迈进的重要且基本的手段之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即人的自由发展,这也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 (2012). 正义的理念(王磊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戴维·米勒. (2001). 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3.恩格斯. (197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恩格斯. (1979). 自然辩证法.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5.高清海主编. (1987).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6.哈耶克. (1999). 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何怀宏. (2002). 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8.康德. (1986).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9.康德. (2003). 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0.康德. (2010). 教育学. 李秋零主编. 康德著作全集: 第9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科恩. (2014). 拯救正义与平等(陈伟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2.科亨. (2008). 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3.卢梭. (196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4.罗尔斯. (1988). 正义论(何怀宏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罗尔斯. (2002).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6.马克思. (197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7.马克思. (1979). 经济学手稿 (1857—1858年).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8.马克思. (2004). 资本论: 第3卷(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马克思和恩格斯. (1979). 神圣家族.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马克思和恩格斯. (1997). 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1.米尔顿·弗里德曼, 罗斯·弗里德曼. (1982). 自由选择(胡骑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2.王海明. (2008). 新伦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3.亚里士多德. (2003). 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4.姚大志. (2002). 导读: 从正义论到正义新论. 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Baker, J.(2015).Conceptions and Dimensions of Social Equality. in Fourie, C., Schuppert, F. and Wallimann-Belmer, I. (eds.).Social Quality: On What It Means to Be Equ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D. E.(2010).Illusions of Equ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ourie, C., Schuppert, F., and Wallimann-Belmer, I.(2015).The Nature and Distinctiveness of Social Equality: An Introduction. in Fourie, C., Schuppert, F., and Wallimann-Belmer, I. (eds.).Social Quality: On What It Means to Be Equ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annery K., Marcus J. (2012).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 How Our Prehistoric Ancestors Set the Stage for Monarchy, Slavery, and Empir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nckle, K.(2012).Embodying Diversity: Pedagogies of Transformation. in Taylor, Y. (ed.).Educational Diversity: The Subject of Difference and Different Subject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KleesS. T., QarghaO. (2014). 教育公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案例及参与式讨论的必要. 教育展望, 44(3)
Ladd, H. and Loeb, S.(2013). The Challenges of Measuring School 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Allen, D. and Reich, R. (eds.).Education, Justice, and Democrac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zick, R.(1974).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OECD. (2007).The Ten Steps-Executive Summary.in Field, S., Kuczera, M. and Pont, B.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Paris: OECD Publishing.
Peterson, P. E.(ed.) (2003). The Future of School Choice,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Reich, R. B.(2008).Work of Nations: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21st-Century Capitalism. See in Weis, L.(ed.).The Way Class Works: Readings on School, Family, and the Econom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terba, J. P.(2014).From Rationality to Eq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ICEF.(2010).Re-focusing on Equity: Questions and Answers. New York: UNICEF.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