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教育家颁奖盛典 >> 乡村教育家 >> 浏览文章

用“‘和’文化”缔造“燕赵教育传奇---贾利民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任风敏 已有0人评论  2017/11/5 21:53:50  加入收藏

2010年9月10日,是我校全体师生终生难忘的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及省市领导与我们共庆教师节,总理还要听一节课。当时,我们的课堂改革启动时间不到一年,尚不成熟的课堂教学总理能认可吗?但我想到的是,“总理是个教育行家,我们的课改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他一定会支持,即使出了问题,也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上午第三节课,总理走进九年级二班,我在教室外焦急的等待,45分钟怎么这么漫长!终于,下课铃声响了,当总理走出教室,我迫不及待地问:“总理,课堂上学生很紧张吧?”总理笑着回答:“不紧张,老师讲得好,同学们学得也好。”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我校课改的决心。随后的座谈会上,在我校马春红老师向总理汇报我校的课改情况时,总理时而微笑,时而点头,看得出总理对我们的课堂改革十分满意。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搞精英教育,在这种办学指导下,潜心研究,精益求精,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力争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形成共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中师生融洽,学生从以前的绿叶转变为现在的红花,在这种师生角色转换中,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因为工作,因为事业,因为改革,我经受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亲友的误解、责难,同行的批评,家长的恐吓,社会上他人的诽谤……但我全然不顾,依旧认准自己的“理”,矢志不渝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经过八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智慧管理、智慧德育、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评价、智慧培训等“六大工程”的智慧教育模式,形成了以“智慧教育”为主体,以“中华传统教育、课堂改革”为两翼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构建了管理和顺、德育和美、课堂和乐、课程和悦、评价和畅、培训和融的六道“和”文化。学校在智慧管理上形成“团队建设和积分考核”两大解决教师内驱力的动力系统,尤其是建立了积分考核体系以后,克服了传统管理方法的许多弊端,解决了金钱不能解决的大量问题,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激励资源。在智慧德育上,形成了主体育人、课程育人、国学育人、读书育人、自我育人、激励育人“六道育人”体系,把德育落到了实处。在智慧课程上,我们走过了1.0版的学科内的整合、2.0版的跨学科整合、3.0版的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现在正走向4.0版的基于学校整体,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顶层的体系化设计、统整、融通的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在智慧课堂上,我们形成了六道课堂、程序化预习、分层异动、2433小组建设、3410备课系统、315观课评课系统、问题学习法等课改成果。

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2013至2017连续五年我校的中考成绩都名列全县第一,创下了六道河中学建校史以来的辉煌。不但成绩提高了,学生变得阳光、自信和快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外校就读的学生纷纷转回学校。同时,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有46名教师荣获全国课堂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有100多人次应邀到全国各地做示范课、讲座,为20多个县区和学校进行课改的培训和诊断指导,学校作为贵州水城县等4个县区的教师培训基地。每周都吸引全国各地同行前来考察学习、挂职和跟岗体验式培训。多次承办全国、省、市、县课改现场会、管理现场会和素质教育现场会。

六道河中学原来是一所极为普通的农村薄弱中学,八年前学生辍学率比较高,优秀生源大量外流,学校面临撤并。但就是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偏居四处环山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却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凭借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一流的教育教学成绩,迅速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开拓出一条普通中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成为近年来全国教育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六年六次到六道河中学听课、调研,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副总理刘延东,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几任省委书记、省长、教育厅长到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对学校的管理和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百佳示范校”、全国“十佳现代学校”、全国“最具幸福感学校”、全国重点实验校、第二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试验单位、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承德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承德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媒体作过详细报导。

作为一名校长,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注重师德,学风严谨,一丝不苟;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学校工作中。忠诚教育事业,在学习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时时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其他要求进步的教师和学生。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专心致志地关注着学校里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经常与老师谈心,了解他们困难与需求,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我深入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我与学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1年是我校的课改推进年,也是新校的建设年,面对这双重重担,我一面要跑基建工程,还要一手抓课堂改革。由于旧校舍的拆除,当时学生只能住在离学校一里之外的活动板房,除了板房的闷热潮湿和蚊虫叮咬外,每天还要四次穿过到处是壕沟乱石的建筑工地,为了学生的安全和繁忙的工作,我每天吃住在校,尽管如此,休息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白天忙工程建设,深入课堂听课,落实学校管理,晚上为解决课改存在的问题还要上网查阅资料,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每天完成这些工作都会到深夜11、12点,尽管这么晚我还要到工地看一看,到板房的每间宿舍转一转。面对课堂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我不懈努力、不辱使命,每天都要听5节课以上,剩下的时间要转遍学校的所有地方,查学校的管理、安全和工地建设,中午师生去午休了,可我却要梳理一下上午发现的问题,中午从未睡过一次觉,一天下来,腿又酸又疼,上楼梯都有些费劲,晚上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了,可一想起,白天发现的问题还没有找出解决的措施,于是,把笔记本电脑拿到床上放到肚子上查阅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撰写出问题的对策,每天都是如此,从未间断过,11点多忙完这些工作后,我还要看看学生的就寝情况,冬天还要亲自查看一下宿舍的暖气热不热。超负荷的工作让我变得又黑又瘦,体重减轻20多斤,老师们都说,“校长,休息休息吧。”每次回答他们的,基本上都是同样的答案,“累并快乐着。”清明节回家,母亲看到我又黑又瘦的脸,那双十几年都没有抚摸过我脸的手,再次轻抚到了我的脸上,眼里噙着泪花说“你是不是病了,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你看你像什么样子了?”怕母亲担心,我没敢告诉她我繁重的工作,只是笑着说“太阳晒的,没事。”妻子看着我这个样子,心疼的说,“校长咱别干了,非要把自己的身体弄垮吗?如果你累到了,孩子和我怎么办?”望着母亲的眼神,听着妻子的话语,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年的11月1日,父母出了车祸,父亲腰椎骨粉碎性骨折,母亲胳膊和大腿严重挫伤。得知这一消息,我眼前是车祸的现场,脑子里浮现的是病床上二老痛苦的表情。当到医院看到父母时,流下了眼泪。本想晚上看护一夜,但学校还在施工,作为校长,怎能不坚守阵地?为了学校,为了学生,父母住院23天,我没能去陪一天。

常常工作到深夜,连续几周不回家竟已经成了我的家常便饭。那年的6月7日,我在局里开完会,已是晚上6点多了,我没有回学校,晚上本想在家陪妻子、儿子吃顿饭,睡个安稳觉。晚上9点多钟,突然下起暴雨,想到“安全”二字,我毫不犹豫,打辆出租车从家赶往学校,看学生住的活动板房,里里外外仔仔细细排查两遍,确认宿舍没有安全隐患才放心,我全身淋得透湿,泪水和着雨水,感觉有些心酸,但那个漆黑的风雨之夜,更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体验了自己的勇气。

20多年来,我有愧于她们啊!母亲病了,我不能在床前尽孝;父亲住院手术,我不能前去陪床;妻子病了,我不能回家陪陪;儿子高考了,我不能和他一起吃顿饭、谈谈心,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对我哀怨连天,反而一个劲儿的安慰我,让我不要辜负了两个乡镇的乡亲父老,不要担误了两个乡镇的孩子们。对他们的亏欠,我就是下辈子再努力也还不起啊,只能对他们说:如果有来世,我们要换个角色,像你们爱我那样再爱你们一次。

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是当和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先后荣获 “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河北省骨干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第六届全国“百名中学优秀校长”、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敬业奉献好人”、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优秀管理与创新人才”、 “中国青少年喜爱的乡村英语教师”、“中国好校长”等多项殊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影响力人物杂志》《中国文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每日电讯台等诸多媒体对我的事迹也都作了详细报导。

面对这一系列荣誉,我很清醒,我告诉自己: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履行了我应尽的职责,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这需要我更加谦虚谨慎,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勤奋,以我满腔的热血、毕生的精力,书写出更加辉煌璀璨的教育篇章!

个人简介:


  贾利民,男,1968年8月出生,1989年8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北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曾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受国家领导人的亲自颁奖。他是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承德市劳动模范、承德市道德模范,曾先后荣获承德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承德市最美教师特别奖;他是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享受特殊津贴)、河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他是“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人物”、“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中国青少年喜爱的百佳乡村英语教师”;他曾获得过“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科研领导”、全国“创新型校长”、中国“十佳好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教28年来,他主持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等5项国家级课题,有2项被评为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他编写教育著作11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有30多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他曾应北京、江苏、重庆、海南等地邀请,作全国学术报告50多场。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六次来到六道河中学听课,与老师座谈,并对六道河中学的管理和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厅厅长刘教民等领导到校调研之后,对六道河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给予了他与他的团队不平凡的改革历程和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影响力人物杂志》、《中国文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每日电讯台等30多家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他所领导的学校,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数学童话大王”---朱良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