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校联盟 >> 小学教育联盟 >> 浏览文章

乐教传统与现代教育的使命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邱恭志 已有0人评论  2018/5/18 16:01:49  加入收藏

“为了生长的儿童课程”是我们的课程哲学。什么是“为了生长的儿童课程”?先从3个问题说起。许多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可表现为:课程偏离儿童立场、课程与生活分离、课程压抑学生个性发展。

为了规避这些误区,我们提出了“为生长而教”的课程理念,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初步构建“为了生长的儿童课程”,让课程与教学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个性化。

“为生长而教”就是让生长回归于“学”,让“教”回归于“服务”。“为生长而教”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对“教育就是服务”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两者理解角度不同,内涵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强调以人为本和儿童立场,相信“好的教育必须通过儿童内在的力量起作用”。

构建身体与精神“同育共生”的课程

如何“为生长而教”?让我们从教师谈琦曾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万物生长·种子》说起。

课前有听课教师议论纷纷,“一年级学生学这个主题合适吗”“课堂上为什么还有一个资源教师”“每个小组的桌上摆放的盆栽是干什么的”……

这节课并不是传统语文课,因为没有使用教材,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照片和改编诗歌《种子的梦》为学习资源。课前,教师和学生做了许多准备:开展种植活动,请家长或有经验的学生开讲座,组织交流活动,等等,授课教师全程拍照记录。

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观看植物生长的图片、视频、文章,制作绘本。在欣赏种子发芽的视频时,一个学生说:“它在跳舞,还在向我挥手。”说完,这个学生举起右手对着屏幕挥挥手说:“你好!”在分享照顾花草的经历时,有的学生说“我梦见植物已经长大了,它会说话还会走路”,有的学生说“我担心植物晒不到太阳,就在花盆下放了一个板凳”……

这节课给观摩者带来了冲击,颠覆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我们也在思考:儿童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效率,那么就必然追求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最大化,这会导致教师无视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如果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成功,那么就必然会追求结果,从而忽略学习中的丰富体验,儿童的学习也将缺少心情的愉悦和自由的气息。

我们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为生长而学”。其中的“生长”具有鲜明特征:一是内生性,即生长并不是从外部附加的东西,而是人本身自发作用的结果。二是共生性,不仅表现为相互依赖、互为资源和借鉴,还能够共建一片沃土。三是可能性,可供选择的方向和方式是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四是终身性,生长永不止步。

所以,我们构建的课程是为儿童身体发育、精神发育奠基的课程,也是为身体与精神“同育共生”的课程,是导向自主、服务个性化学习的课程,也是顺应儿童自然生长的课程。

立足“组织中心”统整学科课程

生长需要教师主动创造条件。四年级教师团队开发的“朋友”课程就是一门为儿童生长创造可能的课程。

关注当下学生缺乏与人交往能力的现象。他们将语文、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相关内容与学习目标进行整合,设置了两个学习板块:一个板块是“朋友·微电影”主题教学,师生合作完成片头设计、画面配乐等任务。另一个板块是“朋友·数据分析”主题教学,教师整合数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搜集和分析数据,让学生明确人与人成为朋友会受哪些因素影响,进而拥有获得友情、发展友情、培养友情的能力。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评价这门课程是一场“颠覆性变革”:一是课堂上儿童的成长是自然的、真实的。二是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三是教师尽可能地“后退”,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资源。四是课堂呈现多样化学习方式,每个儿童都有选择权,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教学成效得益于我们研发新课程、统整现有课程,将13门学科统整为七大领域:语文、数学、外语、健康与体育、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生活与社会。七大领域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相连,从儿童生活出发,确定中心议题,即“组织中心”。

“组织中心”产生于儿童与自己、自然、生活、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的关系之中,只是因年级不同侧重点有差异。学校按照“一、二”“三、四”“五、六”3级学段,整合各学科课程目标、内容,组合为学段课程目标、内容。以双月为课程长度单位,构建主题大单元课程或模块课程。在关注儿童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知识序列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相匹配,尤其关注儿童的成长敏感期和生长节律。学校还设立课程研发中心、课程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重建时空管理模型:每天四节长课,每节长课实行两节连排,每节30分钟,课间休息7分钟。作业也嵌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影响教师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成就学生的学习,只重点设计课程是不够的。杜威曾说,“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我们在教室划分数字化体验区、阅读区、闲暇区、学习区、盆栽种植区等多个学习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学习空间。教室实行“1+N”导师制,一个主任教师负责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N个专业学科教师负责健康与体育、艺术与审美、戏剧等课程教学。

在学校建立学习便捷、活动自由、功能实用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而环境中的教师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学校变“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为“教师生活的需要”,让教师自觉地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间的学习活动成为美好道德的生发点。

一次共省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缅怀被学生“蹂躏致死”的公用削笔器,教师没有对学生愤怒相向,而是让学生讲述削笔器对自己的帮助,课后就有学生表示,愿意与全班同学共享自己的削笔器。其实,教师在发现削笔器损坏之初是愤怒的,但教师能够很快意识到“粗暴的处理方式是下下策,仅是情绪的发泄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以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目中有人”。

在学习行为无处无时不在、获取知识方便快捷的当下,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界定和诠释》中写道: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都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这段话诠释了教师存在的价值,即儿童期待教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是伴随生长的重要他人。

让学校成为儿童生长的完美时空

多年来,学校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创新从没停下脚步,除了前文所述,我们还实施自有书架、选课选师等,每一次创新的目的都是方便儿童、方便儿童的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追求的未来学校蓝图也越来越清晰:

清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30分钟晨练课程,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上课,在草地上运动。

晨练课程结束后,学生回归自己的学习群,不同学习群可以学习某一学科的不同层级课程,可以是语文领域的学科课程、统整课程或者天赋课程。学生每学年选择一次课程,每两个月课程结束后可做微调。

午餐期间实施食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如何用餐或军事化管理下的用餐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习得养生能力。

午餐后一小时是闲暇课程。此时,学校成了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社区,学校围绕社区管理与经济生活、阅读与表达、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人文、健康与运动五大领域设置活动区域。比如开设“爱心商店”,标价出售师生作品或闲置物品,收入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类似的地方还有“星网传媒中心”“专题图书吧”“邮政服务中心”“我们的剧场”。

闲暇课程后,学生又走向自己选择的课程项目学习群。学校仿照订票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为每个学生建立活动数据库,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潜在优势。

下午最后一个环节是共省课程,“今天你微笑了吗”“发现他人的优秀你真诚赞美了吗”“学习时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会尊重。

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追求与探索,使这所百年老校熠熠生辉。我们将一如既往,精耕细作,遵循“与儿童方便、成儿童之美”的原则,以“强健的体魄”“自由的身心”“持续的能力”“美好的品质”为目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卓越之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