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2022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报告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李政涛 卜玉华 程亮等 已有0人评论  2023/3/16 21:20:05  加入收藏

七、数字化日益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质

2022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实施之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在国家政策宏观驱动下,“国家—省市—区县—校级”四级联动的教育智慧平台系统已进入到区域试点运用环节,学校数字化转型也同步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探索,相应的体制机制正在加快建设,学校数字化转型总体呈现出全系统、全域性发展趋势。

一是强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成型。智慧校园建设重点围绕的是校园安全和管理两个方面的设计,关注无感知物联网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大屏展示可视化系统平台等,建成了若干物理场景和物联节点设置。2022年,智慧校园建设开始了教学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例如一些学校以统一的校级数字基座和教育服务应用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到建设完成各类智能教学系统,包括线上学习平台、数字资源系统、课堂诊断系统和数字教材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甚至出现了一些基于教育元宇宙技术平台的应用探索。同时,一些学校开始聚焦各类教研、教学、学生发展、管理等方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着力建设各类教学数据库、教学课件库和备课平台数据库、作业数据库等,为落实“双减”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

二是数字化应用不断向教育教学的全域化、全程化和综合化发展。全域化体现在一些学校在各领域全面探索数字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管理到教学都在尝试在多元融合中创生数字化实践经验。比如,有不少学校将安全、教师、学生和教育部规定的“五项管理”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之中。全程化体现在一些教育智能工具得以开发与使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留下全过程数据提供了可能条件。例如,上海市一些学校运用“智慧云笔”无感知、去屏化和多维度的特点,全过程实时采集并分析学生的书写信息等学习数据,有效追踪每个学生的发展动态,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教学效能。全程化还体现在不少学校努力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合进备课、授课、观课、研讨、作业设计、反馈、分享、互动等不同的教学场景,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全程智能助手。综合化则是指学校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动态式评估。有不少学校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从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采集学生数据,对每位学生进行数据建模和分析,从而多维度、综合性、立体式动态呈现学生“画像”。这种数据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正在驱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助力提升教学精准度,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突破。

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激发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全国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培训。除了采用专项培训、专家指导、各级各类实践研讨活动和项目研究等形式之外,各类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教师运用线上学习平台开展协作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系统、利用数字教材平台探索教学流程再造、开展基于数据的课堂分析与评测等。

四是“互联网+”有力助推家校云端共育新格局的形成。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学生居家学习时,许多学校运用“互联网+”创设微信企业号、云微校等新媒体平台,邀请家长线上线下、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深度参与;家长和孩子也将学习和生活内容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及时分享、展示和交流、互动,形成家校互动记录,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档案。这将是一种基于云端的家校共育新格局。

整体上,2022年学校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环境建设、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数字素养提升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纵深推进,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开掘了新空间,进一步体现了资源使用的便捷性与共享性、数据的丰富性与思想的交互性等优势,使得数字化日益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质。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尚未触及,教育教学数据的完整画像还有很大断链,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流程重塑还远未实现。也因此,学校数字化更多只是转变了教育和学习的资源形态,改善了资源供给方式、记录、表现和评价方式,但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方法策略,学生学习动机与方式等关键内容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些深层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答:同样是数字化,学校教育场景中的数字化的独特性是什么?教育数字化的目标是什么?它在培育新型人才方面有何独特贡献?此外,已有的教育数字化还未根本触动学校治理结构体系的整体变化,学校组织形态和制度设计的转型与重建还没有完成。这些都说明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比较多地停留在系统表层,只有转化到学校教育的观念、组织和制度等层面,数字化转型的任务才能够彻底完成。

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一是要转变思想认识,让更多学校认识到以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的价值,以及为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局限在实践中应用技术与装备。二是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技术主义逻辑、工具主义为代表的惯性思维,转向以教育的价值逻辑引领技术逻辑,或者走向两者的辩证统合。只有这样,才不会遗忘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本质。三是聚焦难题,大胆创新。比如,既然数字化为学习提供了多种交互的空间,能否尝试突破传统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方式,转而以年级为单位或以兴趣小组、项目小组为单位更加多元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一年中小学教育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将着眼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学校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提高立德树人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育人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激发办学活力;瞄准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的人才素质培养,弥补育人短板,探索育人方式改革,让跨学科学习、实践育人、教育数字化等新方式、新赛道释放更多的育人新动能,将成为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本报告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研制;研制者:李政涛、卜玉华、程亮、刘世清、杜明峰、李栋、施久铭、谭希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