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窦娟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9:41:10 加入收藏
(四)、创新型物质文化建设
1、任务
(1)、学校标识:
①校徽:已有,普遍好评,也再进一步讨论。
②校歌:已有,较理想,也再审视,再修改。
③创新文化外在氛围:还很不足。整体设计后丰厚。
(2)、学校环境:大的环境不错,不需再有太大的动作,已较好突出了科学、人文与生态相结合。
(3)、文化设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4)、人文景观:进一步开发挖掘和标识化,体现寓意深厚文化内涵。
2、进程
(1)、在进行了进一步上位思考和顶层设计后,加强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并请文化公司帮助制作与施工,创设浓厚厚重的以创新为主导的文化氛围。
(2)在一号教学楼开辟大师和杰出校友文化展廊,与所在高三级部励志、成才相吻合。与图书实验楼内的科技画廊、现代教育馆的科技创新基地、一号教学楼内的章丘历史文化展廊、餐厅三楼的校史展厅以及处处体现育人色彩的园林化校园形成完整校园文化体系。
(3)收集整理师生、校友名言,学生作品与故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三室文化”(教室、办公室、寝室)建设中,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唱主角,并逐渐形成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文化自觉。
3、关键负责人:韩颖师 赵霞
四、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自觉,确保学校文化持久良性发展
1、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坚守文化管理、文化治校和文化建设的行动自觉。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不仅包括文化的整体系统建构,更包括从外到内、从理念到行动、从自觉践行到文化自觉的内化过程。正如广州大学附中邓云洲校长所说,“学校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文化标识的叠加,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深入到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层面,并体现在始终如一的教育实践、习惯如常的教育行为、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中,并慢慢变成学校传统。”
2、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建设创新文化。要从校史挖掘整理中寻找学校人文之光、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从中提炼出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同时,坚持与时俱进,能前瞻性思考,创新性探索,在坚守与创新中推进学校发展,厚积学校精神,丰厚人文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3、坚持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并济,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并进,同时更要突出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灵魂统摄作用。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动力,它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涵养蓄积而成的品位、境界、追求与意志;他不是喊出的口号,挂出的标语,校长的口头禅,当然他可能首先由校长倡导;它难以描述,但能让人时时感受到——从师生精神面貌中,从师生校园生活状态中。
4、把学校文化建设的诊断、评价、反思与改进工作,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并行不悖的重要思路与路径。在学校各项工作推展中,要善于引导与渗透,推动观念更新、理念优化、自觉践行与文化自觉;要善于观察诊断与分析评价,确保文化发展的方向与走向;“人都是在雾中前行的”,要善于反思,建设反思性文化与行为自觉,在反思中保持理性,反省自我;要善于改进,保持清醒头脑,不断突破“单圈思维”,提升境界,不断跳出自我编织的理念与思维模式之“茧”,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追求卓越就是不断“越以胜己”,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让人文之美、科学之美、精神之美、创新之美滋润每一个人。
5、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居于无法替代的地位。校长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学校精神的创建上,集中于学校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发展愿景的勾勒上。正如美国国家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对教育领导的界定:教育领导“就是为个人和团队的过程提供目标和方向;塑造学校文化和确定价值观;促进学校制定战略规划并确定远景;确立目标并并与员工一起规划变革工作;在考虑社区和学区的优先事项及师生员工的需要的前提下,确定学校自己的优先事项。”学校文化发端于最初办学者的追求,而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厚积,不仅取决于学校文化发展的惯性,更取决于继任者的文化自觉的坚守和与时俱进的追求。文化的厚度与学校生命长度不无关系,但更取决于一任任校长的自觉传承与创新。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