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作者: 刘金水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9:55:25 加入收藏
(二)看山是山——组织地理野外考察
教师说国庆期间准备去爬山,学生沸腾,全部要求跟老师一起去。
住宿生回家,2009级2班29名通校生全部报名,出于组织活动的安全,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
1.活动策划与组织:地理野外考察——秋天的山林 (略)
2.活动过程与收获
师生一路欢歌笑语。登山,唱歌,野外定向,观察民居,观察农田,观察岩石,观察生物,摘酸枣,摘棉花,摘野花,讲地质史……
这次爬山,他们学着用手表定向,学着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
孩子们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生活呢?”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知识、对同伴、对生活、对家乡、对地理学习都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回来后,老师精心设计了12个作业题提供学生自由选择。几天后,收缴的作业令老师惊喜不已,于是教师把优秀的作业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编辑,办了一期图文并茂的的墙报贴在走廊里。后来因迎接检查需要清理,学生竟精心揭下保存,又原样贴到了教室里。
(三)反思
1.教育改革必须推动教育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学习需要生活经验支撑。学生许多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不是因为题目本身难度过大,能力不及,而是由于学生远离自然与本源的生活,课外生活被作业、电视、网络所充斥,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来支撑,无法实现“同化”和”顺应”导致的。
“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书本学习,这没有什么错,错在把书本学习推向极端,把学生日益封闭在学校里、教室里、课本里、作业里、试卷里,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傻,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这无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升学、就业谋生,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只有回归生活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因为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是人发展的根本途径。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推动教育回归生活,不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必定失败。” (张志勇厅长)
2.学科教学需要“实践性学习”
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不同于研究性学习,它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亲历、感知、观察、参观、走访……是与知识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新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旨在改变教育一条腿走路的现状,使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建立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不期而至的精彩——我们的探索之旅
我们开发了地理、历史、政治、化学、生物五科实践性学习方案,以周末、节假日和学生作业为试点推进实施,通过野外考察,参观访问、自然观察、实验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布置作业,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释放了学生的生命潜能。
学生对实践性学习活动不仅喜欢,而且有前所未有的收获,我们创办了《探索者——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系列期刊。张志勇厅长高度关注我们“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探索,为我们的期刊殷殷寄语——“中国教育何时不再瘸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