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联盟 >> 全国目标教学联盟 >> 浏览文章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三生学导课堂

来源:奎文区德润学校 作者: 陈静 庄春荣 李咏梅 已有0人评论  2018/11/1 13:49:26  加入收藏

2.准确定位目标

研究中发现,老师对本学科所承载的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对于每一册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所承载的学科素养的培养任务界定不明确,导致课堂低效。我们通过研究课标要求,确定本学科年级(学段)的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根据目标确定达标策略和评价方式,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提高课堂效率。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中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导向,“目标”既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那么,目标应该怎么制定呢?

具体做法:

(1)目标的准确定位——层层细化

要准确定位目标,就要了解课标要求、研究教材和学情,每一节课都应该在宏观把握学科课程、教材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也就是要“先见森林”。我们引导老师基于学段、学期、单元目标进行课时的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知识点看作是学科系统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知识的建构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科素养而教。

老师们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了学段目标,规划学段课程,根据研究整册教材,将学段目标分解到每一册教材的教学中。老师们研究教材时从整册书的编排体例、知识结构入手,结合课标要求确立整册书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确定实施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活动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结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在单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时备课。依据课时目标,确定达标策略和评价方式;这个过程中。依据课程总目标对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堂课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将长期的课程目标层层细化为短期的教学目标。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部编版)的目标制定”为例:

学段目标:立足国家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提前识字、加大国学经典积累,增加中外名著阅读量,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学期目标: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与内容是这样规定的:

1.识字与写字

(2)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汉字250个。

2.阅读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15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万字。

依据德润学校小学语文课程规划中的学段目标“提前识字、加大国学经典积累,增加中外名著阅读量,”二年级下学期的目标确定为:

1.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813个(在课外阅读中识字400个),会写汉字250个。

2.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63个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

2.阅读:《蝴蝶•豌豆花》、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二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54个字,会写27个字,会写30个词;

2.阅读《稻草人》(0.5万字)、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三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69个字,会写36个字,会写37个词;

2.阅读《成语故事》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四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58个字,会写34个字,会写36个词;

2.阅读《成语故事》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五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50个字,会写25个字,会写25个词;

2.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六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52个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

2.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七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61个字,会写33个字,会写38个词;

2.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第八单元

1.识字写字:认识6个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

2.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识字50个)

假期阅读:《格林童话》(7万字)《一千零一夜》(19万字)

课时目标:

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课时中,转换为“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并依据学习目标选择评价的方式,依据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做到“目标、评价和教学一致”。

(2)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一字之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导师。

如:“对照地图说出法国的地理位置及主要旅游资源”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对照目标,明确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习结果。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使用行为动词叙述学习的行为、行为的条件以及行为的程度,做到了明确、具体、可测。

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1)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举例:讲述面具的特点和用途。(错误)

(学生)能了解面具的特点和用途。(正确)

(2)学习目标着眼于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内容

举例:让学生练习制作面具。(错误)

(学生)掌握简单的面具制作技巧(正确)

(3)学习目标着眼于近期目标而不是长期目标

举例:引发学生的美术兴趣(错误)

引发(学生)对面具设计和制作的兴趣(正确)

3.课堂流程的制定

学生“三学”和教师“三导”的实现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我们通过规范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 “流程”来落实。

(1)板书目标(目标简洁、可测、体现思维的递进性)

(2)预习反馈(自主检测,提出问题)

(3)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组内交流、班级展示、点拨提升)

(4)达标检测

(5)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各学科各学段根据这个基本流程形成不同课型的流程;

例:物理课堂基本流程

复习课“教”的流程:

一、课前:板书目标/准备物品(课件等)

二、课上:

认定目标(解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自主复习——合作学习(针对典型问题)——点拨提升(老师精炼讲解、点拨重难点)——自主整理——布置作业

复习课“学”的流程:

一、课前:查看学案和老师要求,准备构建知识网络

二、课上: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构建章节知识网络,完成典型例题)——合作学习(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知识网络典型问题或错题——自主整理(老师和同学点拨拓展的内容)——完成当堂检测(记录作业)

试卷讲评流程及解析:

一、考情分析,自主改错 

教师在课前应先对本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好统计与分析,找出出错率较高的问题,在此环节中加以指出。并对学生的成绩情况做简要说明,表扬成绩优异者和取得进步的学生,对下降的学生提出期望。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试卷改错,此间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自改情况。此过程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则可省略。

二、质疑分工,组内交流

学生通过自改,发现仍有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或不能确定,把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等待集体解决。

小组自主认领问题进行讨论,力求每个成员都能有所领悟。

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或困惑的小组进行提示性指导,控制课堂讨论情况,确保小组合作有效性。

三、班级展示,难点解决

各小组对于本组的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性汇报,其它小组可对其提出质疑或补充。

教师掌控课堂纪律和小组汇报的节奏。关注小组汇报的逻辑性,对于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期间教师可根据需要在问题展示后针对某一共性问题给予阶段性小结和变式练习。

四、学生小结,教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学情检测和讲评得到的收获,并由教师进行提升。

五、当堂检测,反馈达标

对于本节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变式练习的形式进行测试,掌握学生本节的达标情况。

各学科课堂流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三生学导课堂理念的理解,落实流程的过程就是三生学导课堂理念落地的过程。

四、我们的思考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以评价为导向的全面改革,也为中小学的教学评价指出了方向。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通过青铜器和瓷器两个概念,将整个中国古代史连接起来,通过“铁路”一个概念,考查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史。不再是碎片化的学科知识的考查,而是围绕一个概念,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这就是大概念课程,大概念课程承载的是学科素养。“三生学导”课堂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大概念学习、大单元设计和情景式评价,进一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大概念课程的设计,这些课程有的是学科内的整合,有的是跨学科的融合,目的是通过大概念课程的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素养的提升。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育人的目标和方向。学校依据潍坊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开始进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新的评价方案从五个维度入手,直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已经申请为教育部课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深度学习:理念与策略
    致力于传播知识的教育,对于什么是人类知识、它的机制、它的价值、它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错误和......
  • 让办学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真正落地生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长的思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高度与成效。陶行知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
  • 目标教学的未来走向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希望目标教学进入一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
  • 目标教学的未来走向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希望目标教学进入一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
  • 你是我最美的遇见
    美,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美所蕴涵的深厚的情感力量是教育的源泉。一个充满激情和梦......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