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资源共享 >> 小学教育 >> 浏览文章

小心,影响正常教改的三大错误观念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崔成林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8:47:30  加入收藏

  (影响正常教改的三大错误观念)正常教改为什么这么难?我个人认为除了守旧派的抵制外,还有教改派好心办坏事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大错误观念的传播,影响正常教改的推进。这三大错误观念:一是应试是教改最大的敌人,二是知识多了没有用,三是教改难以落实是因为教师理念落后。为何这么说?

  第一,当前一提教改,老师们会异口同声的说“怎么改也得考试?”,教改推动者尽管费尽口舌的解释,但自己心里也发虚,因为应试是现实、是绕不过的坎。教改者在猛批应试的同时,并没有思考“应试”为什么存在?应试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是教育体制、是用人观念、是思维习惯……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一味把火力对准“应试”,实际上击中的是挡箭牌,反而中了保守派的圈套,让教改者在“大众道德”上先败下阵来。此外,教改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应试成绩,我们应该大大方方的谈,不用藏着掖着,只不过我们提高成绩的手段与保守派不同,我们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倡导用更科学更严谨的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质量,而不是靠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损人不利己”的方法,所以,我们反对的是目中无人的“应试主义”而不是应试,我们完全可以大声的说出来“真正的教改是用力巧、能提分并且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利的好办法”,不要让保守派、拖延派找到阻碍教改推进的借口。总之,应试不可能取消,也不可靠消失,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要找到“素质+应试”都过硬的方法,超越极端简单化、极端僵硬的应试主义体系,真正释放学生天性和多元潜能,让学生得以在“应试(此应试非彼应试)”中淋漓尽致地展露才华。

  【网友观点:考试只是对学习的抽样检查,学习的范围远大于抽样检查的范围,把教育缩小到抽样检查的范围就是应试教育,贻害民族。还教育广阔的范围,并且不害怕考试的抽样检查,才是既重质量也重学生兴趣的高效教育。】

  第二,知识真的多了没用吗?知识是智慧发展的媒介,是智能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基础,没有知识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有种错误认识,认为中国的孩子知识学得太多了,它的潜台词是传统教学能够学更多的知识。实际情况真得如此吗?我们来看看欧美的项目学习,学生根据课题(任务),去自行搜集资料,需要大量阅读、提炼、撰写报告、最终提交作业。这样的课题学习方式,需要较高的阅读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反观我们的应试课堂,只是局限在考试题的反复训练上,哪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阅读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没有思维深度和厚度的学生能搞好“应试”吗?所以,我们说“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多了,而是少的可怜”。因此,我们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但不反对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应该大力倡导学生扩大阅读,积累知识,而不是为了应试反复记忆和训练,让知识学习变得简单化和狭窄化,所以,我的观点是:教改者应该大张旗鼓的宣传“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是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的且有用的知识,而不是那些根本算不上知识的“试题”(这是对知识的亵渎)。

  第三,老师们不积极参与的教改主要原因是“理念缺失、观念落后”。在新课改初期,这句话还有点道理和依据,但到了深度课改的今天,这样的话十分苍白和没有哩头。新课改十几年了,培训一茬又一茬,一种又一种(据说某国培班正在培训中小学老师如何撰写论文,不客气的说这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一线老师根本不缺那种“大道理”理念,也不缺乏对教育原理的诗意化(或文学化)解读。笔者近几年走东创西,多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做教师培训,在我与他(她)们的互动交流中,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老师根本不缺少“对新课改的理解”,真正困惑他(她)们的是教改的策略和操作技巧。事实上,中小学老师不是不愿意改,而是对“教改”的重重顾虑和“改无能”,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她)们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推陈出新,帮助他(她)们找到既能提高课堂生命活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一线老师“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倡导游离在“中小学课堂之外”的专家学者,不要忙于贩卖自己那点“剽窃”来的理论,而应该深入课堂,帮助一线教师从一言一行做起,循序渐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研行为和教学方法,让先进的理念从天空中落到地下,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我不反对“高大上”的理念传播,但更期望“蹲下身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教改工匠”而不是“游说家”。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