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杨氏之子

来源: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作者: 马腾 已有0人评论  2018/1/4 15:30:07  加入收藏

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马腾

教学目标:

1、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聪惠和语言运用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聪惠和语言运用的巧妙。

教学准备:

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谁来读一下课题?(指名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2、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读)

师: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不好懂,不好读,短小精炼……

3、师:古人写文章的语言称之为“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文言文里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现在不太一样,所以,不好读,不好懂。但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之一。(板书:读)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韵味来,这就需要注意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重音、语速和语气。

看大屏幕,要这样读才有文言文的韵味。(课件出示,师范读)

同学们可以在你的书上像老师这样做一下标记。

每位同学读两遍,再指名读(2人),男/女生读,齐读。

4、师评价。

【在这个环节,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告诉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这篇看起来生涩难懂的文章,就得从“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能够读通、读熟句子。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在读通、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给学生标记出停顿符号、重音符号,再练读。

第三个层次:配合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之美。】

三、边读边悟,理解文意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是用什么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板书:看、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你在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吗?

(找学生相互补充,纠正)

3、注意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4、现在谁能把这篇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呢?

【这个环节我没有一句一句的繁琐的去讲解每句话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再由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解决。这样,即省去了很多时间,又会更高效率的引发学生思考。这就做到了学生全会的我不教,有会有不会的,讨论出结果,学生都不会的我来说。】

四、再读文章,体会巧妙

1、师: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甚聪惠   (板书:聪惠)

师:“惠”是什么意思?(智慧)(板书:智)

师:那么,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有智慧呢?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

2、尊敬,有礼貌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  “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课前查了《说文解字》:惠,仁也!(板书: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那在课文中,这种互敬互爱是指什么呢?

(杨氏子对孔君平的尊敬)X氏子,甚聪惠!

同学们,从哪里能看出杨氏子对孔君平的尊敬呢?

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声细读)

师指导学生找出:

端水果——懂得待客之道

“夫子”——尊称

“未闻”——(课件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比较学习,突出杨修的有礼貌、尊敬)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边读边悟,才能把其中的含义都悟出来。(板书:悟)

那就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篇文章吧!(生齐读)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

五、熟读成诵

这篇一开始看起来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还难吗?(不!)

那你能不能试着背一背呢?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生练背)

时间到,谁能试着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六、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这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同样出自这本书的一篇文言文,已发到同学手中。你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同时把你的感受、疑惑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讲评

下课!

板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