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学校教育生态建设 >> 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吴克波 已有0人评论  2016/12/27 8:45:45  加入收藏

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 吴克波

  近几年,在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专家的引领下,也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应该如何做?

  2.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基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该怎样实施?

  3.教育要着眼于培养目标,该怎样落实?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学”和“教”,该怎么学,学什么?该怎么教,教什么?解决好了教与学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能真正把好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落地,处理好教和学关系,必然需要——课程。

  几年来,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经过多次研究与探索,先后进行了几次课程改革,也初步建立起了生态课程体系,教学效益大幅度提高。今天,我主要从理念基础、课程体系及师资培育三个方面来汇报。

  一、注重内涵发展,实施生态教育

  实验学校以尊重生命为本,以“生态成长,个性发展”为核心办学理念,实施生态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起了学校的生态教育环境,并逐步把这种教育环境向家庭、社区扩大,构建起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全环境”育人态势。

  生态教育就是用生态学的观点考虑教育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尊重规律,采取多元教育策略,实施全环境育人,促进孩子的生态成长,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师生生命成长。具备四大基本特征,即自然、开放、多元、可持续。 

  主要以“五生”基础项目的实施来落实生态教育,即:

  课堂生态化——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堂”;

  课程生本化——开设“适合并可供选择的课程”;

  德育生活化——实施“全环境育人”;

  教研生成化——开展“盯着实际问题的教研”;

  制度生命化——建立“制度下的人本管理”。

  二、基于办学理念,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要想课程有效落地需要首先解决几个问题,即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如何评价?

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我们开始了一系列行动:组建团队、问卷、调研、讨论、修订、邀请家长学生和专家座谈等等,经过几个月的充分论证和探讨,学校的生态课程体系全新出炉,并且配套还制定了一系列课程开设的制度、开课指导、选课指南、评价指标等。

  1.构建生态课程体系,助推个性绽放

  适合的课程体系是孩子们进行自主选择,绽放自我的有力途径。构建了以基础素养课程、拓展体验类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为载体的生态课程体系,通过提供适合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的课程体系以“生态成长,个性发展”的生态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引,努力实现课程生本化即开设“适合并可供选择的课程”为行动目标。落脚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多元的,也是开放的,没有细化到具体开哪一门课程,而是构建了引领性的课程分类,具体开什么课会随着发展需求、师生需求及课程资源进行动态调配。


  基础素养类课程: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为宗旨,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分为生本化的国家课程和整合化的地方课程。

  基础素养类国家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人文素养、科学探究、艺术生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

  基础素养类地方课程主要包括:人生规划、安全环境、传统文化等。

  拓展体验类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德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技能提升课程、国际理解课程。

  个性发展类课程:以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而设置开发的课程,包括五大类40几门课,以选修课形式呈现。

  2.优化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开好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本的问题,课本是什么?一切有积极意义的资源皆为课程。把握好了课程资源就有了好课本。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发动了全体老师、家长、学生及社会资源作为课程导师资源,把一切有益的资源纳入课程,拓展孩子们的学习空间。

  课程不仅仅是书本的学习,还可以是行动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更多的课程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课程资源的优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挖掘。从学校地域、风俗民情、周边环境等各面入手挖掘课程资源,比如:具有潍坊特色的风筝、年画课程,省非特质文化遗产阴阳鼓课程等已经成为我校的优秀特色课程。孩子们在校园里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树叶,可以拉丝还可以团成小球玩,并起了好听的名字“金丝叶”,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叫杜仲,于是,我们为学校里的花草树木做上了醒木的简介牌,学校仅乔灌木就有119种,48科78属,植被万余株,我们利用学校植被丰富的特点,开设了天然的植物校本课程。同时我们发现,杜仲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校园里还有薄荷、紫荆、皂角树、连翘、金银花、海州常山、天目琼花等几十种可药用植被,于是,一门关于中草药研究的课程开设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课,不仅仅有国学经典,还有中草药研究。

  二是整合。整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优化手段,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对部分课程或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我们将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及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进行全面整合,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语数英等国家课程,老师们也根据内容及需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比如语文课的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就是在整合原有语文课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国家的语文课的课时安排,重新调整课堂的内容与结构,达到增加课堂容量、贴近学生生活、促进人文修养的目的。

  三是融合。学校实施全环境育人,主张全员、全程、全环境育人方式,进行了与学习、生活、实践的全方位融合。数学老师于耀宗的书法课,将古典乐曲、逻辑思维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语文老师彭波的剪纸课,将艺术、手工与人文素养融合;风筝课,将手工技艺、绘画、民俗与摄影等融合;我们的国际文化研究将历史人文、音乐、美术、体育、设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在一起等等。

  3.加强课程落实,提高课程效益

  (1)师资保障

  发动全员育人,让老师、家长、学生,包括一些社会人士开发、担任课程师资。同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课程保障。一是通过“制度下的人本管理”对师生进行管理,并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学校章程和制度,从根子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二是开展“盯着实际问题的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引导教师结合身边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让无处着手的课改变成了老师们的行动研究。在常规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方便老师们进行主题整合。进行 “433”课例研讨和微格教学研讨进一步将课改落到了实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老师们成为了课程的领导者和教学的创造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2)形式保障

  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学校的课程落实形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基础素养类课程主要依靠本校专业化师资,依托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实施,辅之以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整合化的地方课程更多是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

  二是拓展延伸类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品格修为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依托德育活动、班队会、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形式进行。学生会、家长或社会志愿者大量的参与到课程组织与实施中来,学校节会、主题日及节假日是此类课程的主要实施时间。比如,9月的入学课程、10月的国庆教育、11月的国际文化,还有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等的主题实践课程。

  三是个性特色课程的实施更加追求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主要通过选修课形式开展,老师、学生、家长及大批社会专业人员都是课程的实施者。其主要措施:

  设立自主选课日。个性发展类课程实行选班走课方式上课,面向全体同学开设自主选课日,小学是每周五,初中是每周四。同时,选修课打破年级和班级限制,实现了不同年龄学生跨年级共同上课,避免因局限于年级和年龄造成的学识不同步问题。

  跟进选课指导。在学生上课前,每位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课,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选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修课程,学校再将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并对相关资源进行再调配,以保证课程的高质量开展。

  四大领域重点培育。学校结合实际,由点带面,重点培养出具有实验特质的四大领域特长人才:省非遗项目——阴阳鼓特长学生传承人;特色体育项目——篮球、游泳特长学生;艺术特长项目——风筝、水鼓、陶艺特长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素养特长学生。

  4.做好课程评价,提高课程生命力

  要想让课程有生命力,就要让优秀课程持续下去,让不适合的课程及时淘汰,课程评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采取多元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标志性成果相结合的形式对师生进行课程教授和学习评价。用评价引导、促进师生共同提升。

  基础素养类课程的评价主要借助于质量检测、常规量化等形式进行。

  拓展体验类课程以参与性为主要评测目标,在评价中主要采用学分制和标志性成果的形式,并且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个性发展类课程,以学生的素养提升和参与性为评测目标,通过素养展示以学分制和标志性成果的形式,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的个性化课程,给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把学生的学科特长和个性才华凸显了出来,正是这种专注于兴趣本身的学习,既让孩子们大大提升了自信心,又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亮点。课程成果斐然。在刚刚结束的区篮球赛中我校获三冠一亚的好成绩,我校的足球队在区足球五项联赛中获得了四冠一亚,篮球队多次代表潍坊市在省赛中捧回大奖, K-Bot大赛获国际奖项,风筝团队蝉联五届市级中小学大赛第一名,山东省非遗传承阴阳鼓团队更是参加了各种盛会的演出,戏剧、国学吟诵、陶艺、年画、剪纸等特色课程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

  课改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只要我们目标坚定,哪怕过程曾是怎样的蹒跚。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