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霍秉坤: 香港面对“世界改变”的挑战:共通能力的培养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霍秉坤 已有0人评论  2019/9/27 8:18:53  加入收藏

3.评析

近年,全球都谈核心素养,但香港按兵不动。尽管它于2014年修订了2001年的小学课程指引,但仍没有引入核心素养的概念,甚至没有使用核心素养一词。然而,笔者认为香港的策略十分可取。事实上,社会认为十五年以来的改革项目太多,规模太大,令教师、学生应接不暇,无所适从。[49]以下,笔者将分析香港推行培养共通能力之挑战。

(一)素养内涵的挑战

多国修订核心素养架构,以应付社会和教育的需要。[50]然而,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概念仍需深入探讨。崔允漷[51]引用Willbergh[52]的分析,说明素养与教养的分别。Willbergh 认为素养教育会为社会带来严重问题,如为考试而教、素养概念与教养概念之不同取向、素养与能力的整合等。再者,不少国家或地区(如美国)仍在使用能力(skills)而非素养,能力与素养差异的探讨仍困扰学界。最低限度,中国香港仍未形成讨论核心素养的氛围,更遑论融合核心素养于课程之内。

此外,香港对于核心素养以至能力与知识之关系,仍在摸索阶段。林智中、郑钧杰[53]曾一针见血地展示香港在这方面的争论: 

一直以来,香港的教师多把教学焦点放在学科知识上,能力的培养只居次席。现在课程发展当局以“学会学习”作为改革的路向,旗帜鲜明地强调共通能力的培养,又指出共通能力可透过不同学习领域的教与学培养出来。而对教与学上范式的转移,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要在两者的理念和实践上寻求平衡。

对于核心素养或能力,教育当局虽然一直探索,但是结果未如人意。

(二)内容和素养之间的转化

香港要推行核心素养教育,长路漫漫,荆棘满途,因为要结合学习学科内容与培养共通能力,以推衍至培养核心素养,仍有争论。陈伯璋[54]认为“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具有连贯与统整的组合,反映能力指针,引导学生获得基本能力,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艰巨任务”。再者,核心素养内涵更宽、实践意义更深,从核心素养转化至教学内容,任务更为艰巨。魏锐、刘晟、师曼、周平艳、陈有义、刘霞[55]提出:“这需要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这种学习也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时,成为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多领域协作的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经验积累。”香港对于这些转化仍缺乏探讨。而且,核心素养会随社会变迁而强调不同内容,亦会强调学习内容应该是可以迁移、能应用至不同情境。笔者认为,香港仍未具备推行核心素养的条件。

(三)评估能力的挑战

香港是一个重视考试的地方,学生主要为考试而学习或读书;考试对教育政策、学校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都有重大的影响。诚然,评估能否有助改进学校?能否有助改进课程与教学?能否协助培养学生之核心素养或共通能力?特区政府、教师、家长、学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如何评估能力,有三方面值得探讨。首先,评估制度难于测量能力。Goodlad[56]曾谈及考试的局限: 

也许,了解和改进学校最严重的障碍是:我们测量学校健康时,采用的措施并不恰当。我们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校,如SAT的测试分数,似乎认为分数可以反映学校某些状况。然而,它们告诉我们关于学校情况,较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能告诉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少。

香港培养共通能力,但仍在摸索如何评估能力。虽然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曾在公开考试中增加校本评核,但校本评核能否协助培养共通能力,能否聚焦于评估学生共通能力之水平仍受质疑。

其次,香港考试评核能力的措施,受不同因素影响,以致未能发挥原初评核能力的效果。香港在小学引入全港性基本能力评估(TSA),以了解全港学生在中、英、数三科之能力。然而,不少学校操练学生,要求学生勤做TSA练习卷,例如按照TSA模式设计学生的课业、家课、测验或考试卷。[57]这种扭曲TSA的现象,使测试能力转变为熟习内容的练习。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香港文凭试中的校本评核。公开试引入校本评核模式,藉以带动课程和教学的改革。[58]校本评核引入之初,与评核学生共通能力不无关系,其宗旨和形式如下[59]:

推行校本评核的主要理念,是要把教、学以及评核结合起来,将各科一些重要的学习目标纳入评核范畴,让教师把日常的课堂活动或课业用做评估学生的表现。……校本评核经常用来评核学生参与不同形式学习活动时的表现,例如口头报告、制作学习历程档案、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进行实验以及专题设计等。

按设计原意,校本评核扩展评核学习成果的范围,较全面评核学生的能力。然而,高中学生实践校本评核时,学生面对沉重的考试压力,影响学生日常学习,远离校本评核的原初目标。[60]结果,特区政府决定取消或精简十科的校本评核[61]: 

七个科目的“校本评核”将在公开考试以其他评估方式取代;进一步精简三个科目的“校本评核”。

香港面对困局:尽管大家都认同加强培养能力,但面对课程内容、考试内容、读书压力的问题,学生都偏向以知识为重的公开考试,而忽略能力的测量。中国台湾出现类似的情况,教育政策及许多家长只专注在实施升学考试的科目,失去培养学生能力的焦点:“现在这样的学校教育,能否为大多数的学生增加自信心,提供他们未来生活的能力或素养?”[62]看来,香港并非这条路上的独行者。

4.总结

21世纪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时间不长,方兴未艾;全球各地制定素养框架,努力把素养与学习经验结合;然而,大部分地区缺少系统的教育实践,实践效果仍有待观察。

香港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的挑战,公民拥有核心素养(或能力)具迫切性。然而,它未跟上核心素养的潮流,仍维持培养学生之共通能力。它拖延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有两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政治型态与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核心素养的内容与评估因应不同的文化、国情而有不同诠释。[63]其次,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并不容易;香港能否因利乘便,在课程、教学、评估等方面借鉴不同地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待探讨。笔者认为,香港在改革的路上,没有跟上核心素养的列车。就概念而言,不搭素养便车可能偏于保守;然而,就实践来看,可能更切合香港改革的脉络。

(霍秉坤,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