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 >> 浏览文章

“快乐的启蒙化学”学校特色课程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4:55:35  加入收藏

  能够发展学生化学本能的教育环境必须是接“地气”的。所谓接“地气”,一是从生活中找到认识化学的源头,打通生活和化学的联系通道。二是通过亲自动手的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事实,让化学学习建立在“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上。因此,建立丰富的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是让化学学习接地气的最为直接、集中、生动、直观、便捷的途径。

做实验学化学,保证了化学启蒙教育是接地气的,同时也为打开学生的“天目”创造了条件。

  所谓“开天目”就是开发、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正是丰富的自然变化现象、化学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才会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学生还应发展生命本能中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直觉能力(潜能)等,这些都是“天目”已经打开的标志。

  因此,新的化学启蒙教育应该是“接地气”、“开天目”,在化学本能和化学科学之间搭桥。

  (二)精简内容,构建“种子”而非“枝叶”的化学启蒙内容体系

  研究内容二 选择哪些知识作为化学启蒙教育的内容?

  对此问题的研究假设:现行的化学启蒙教育内容(一般的认为就是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的需要年复一年的“滚雪球”般的庞大着,致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化学启蒙的内容来说,在现行教科书的内容系统中选择出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便足够了,即选择那颗化学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就可以了。种子蕴含了生成大树的所有基因和生长点,只要我们提供了让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一旦扎根发芽,启蒙教育便得以完成。枝叶的生长则是在种子萌发后的自动自发的过程。所以,启蒙教育基本内容应是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应包含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行为工具(会做化学实验,会进行化学的科学探究)”、“语言工具(会使用化学符号)”、“思想工具(会用化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以化学的“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为其精髓,以富含化学基本观念,比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变化的化学变化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社会观等为特性,构建“观念”统领的、三类“工具”知识优先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成为本课程内容选择的主导思想。 

  (三)化学学习回归实验室,确立动手实验学化学的实践路线,让新的学习方式成为科学素质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研究内容三 化学启蒙课程能否实现“教得高兴,学得快乐,高效低耗,科学素质、学业成绩双赢”的目标?

对此问题的研究假设:在课程的实施方法上,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规定精神 ,以及老一辈化学教育家的“取消了科学实验,也就扼杀了科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是学不好化学的!”等谆谆教导,我们确定课程实施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化学学习回归实验室,通过动手实验来学习化学。

  选择教学方法的核心,应是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化学的基础是实验,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做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来学习化学,不但符合化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更是充分利用了人的本能;不但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由之路,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他们喜欢学习。因为实验最直接满足学生“表现”“发现”“实现”的欲望。从生命的本性来说,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容易在动手的实验活动中得到体现。没有实验,没有感性认识,讲解、练习的对象都是没有形象支撑的符号,这些违背实践出真知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的化学教学因长期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也才导致难教难学的局面。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机体的活动先于意识的活动”“机体比意识聪明”,动手的学习比意识的分析与综合不但更为高效而且应是处于一切学习活动的最前端。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由现象引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全面调动了学生所有的认识器官。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打开了人体的几乎所有的抵达左脑的、右脑的信息通道。正是这些鲜活的刺激激发了人的悟性,手脑相通,动手动脑二者的活动是同构同步的。在先期的“‘做科学’中‘学科学’”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通过学生动手的实验、开口的讨论来学习化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期待该课题研究能够全面实现“教得高兴,学得快乐,高效低耗,科学素质、学业成绩双赢”的目标。

0
0
关键字:快乐 启蒙 化学 学校 特色 课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