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4/29 22:09:06 加入收藏
在德育建设中,学校重视培植“尊重天性、涵养德性、发展个性”为主的德育文化。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宣读,每周一班会印发德育学习材料;每周一班会前10——15分钟时间,由德育办主持通过校园广播,召开德育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每周一交班级自主管理周汇报材料,加强班级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每周评选展示“每周之星”,每两周评选“星级文明宿舍”,每学期评选“十佳中学生”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除此,还通过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结合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组织好“行为习惯养成月”,“感恩月”,“文明礼仪教育月”,“心目中中学生形象设计”等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优美的环境净化人,优美的环境培育人,按照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的需要,本着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学校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持续投入,完善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地为学生发展创造文化空间,形成具有学校独特风格的育人文化体系。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商河一中的校园里,活跃着一支精锐之师,这支队伍创造了最大的合力,为孩子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商河这片土地上成千上万的孩子,在通往“象牙塔”的路上,所向披靡。
——凝神聚气:演绎校园和谐理念
改革之前的一中教学模式是没有模式,因为各自为政,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教学常规单打独斗,教学进度随心意,课堂安排看发挥,课上满堂灌、课下靠自觉,本来仅有的一些可塑之才也成为“被差生”。
一中原来的教研大多流于一种形式:一本书,一杯茶,一个话题,一节课。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场所、无监督检查。备课组内部不团结、各班成绩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低。这就使得很多可行的教学方法难以落实,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难以推行,千头万绪,无从抓起。
教学质量的提高,最根本的还是提升教研能力。学科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基本组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其作用愈来愈得以显现,它不仅直接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必须要落实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树立大课堂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为此,学校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了“和谐学科组”创建活动,打造以学科组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教学教研团队。
“和谐学科组”的主要内涵,就是打造以学科组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教研团队。学校将每学期学科组及每个成员的“工作计划、总结、教学成绩、示范课、学生评教、小课题研究、听课、集体备课、读书笔记”等九项教学常规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组创建的主要项目,制定了具体标准及验收办法,将教学常规管理这一涉及项目多、跨度时间长、执行落实难、标准不易把握的管理难题,得到了有效合理的破解。每学期初,各学科组,由组长向分管校长提出申请,学校备案。本学期内完成规定项目,并全部通过学校验收达标后,可以成为本学期商河一中和谐学科组。实行“和谐教研组”创建机制,将对教师管理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教师平时的工作规范和自我达标的具体行动,使教师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和谐教研组创建结合起来,调动了教师自我约束、主动进取的积极性。激励组内教师建立自我帮扶机制,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教研氛围。
通过和谐学科组活动的实施,学校各学科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并且,教研也不再拘泥于集体备课时间,而是随时随地地进行和开展。这一活动很好的将老师们“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学校也由教学的组织者变为了教学的“裁判员”和“引领者”。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搭建追求先进理念、主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学校将要组织教师“走出去”外出参观学习,开拓教师视野,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自觉发展的平台;广泛开展教、学案评比、课件制作、板书大赛、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策划教师校园之星的评选,多维度发掘教师的优势和亮点,搭建教师参与民主决策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育科研能力,为教师搭建学术研究、专业发展的平台。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