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联盟 >> 全国创新教育联盟 >> 浏览文章

潍坊文华学校居家学习案例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0/3/20 17:10:53  加入收藏

案例 2 英语美语


线上英语教学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教育平台给到了孩子们更多与英语多维度接触的机会。收集并整理各大平台教学现状后,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线上英语课堂吸引学生和家长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母语外教授课,学生可以有更多真实的语境和机会与英语母语者进行对话。相较于“私教”、“地道”、“真实”等等各种线上外教授课的诸多优点来看,作为受众的学生,其实是有不少语言困惑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的课题研究就启发于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真实感受以及最切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源于一次师生交流。一天,两位学生跟我谈起线上教学中私教的发音,带着吐槽的意味,说是母语国家的人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母语讲得如此不地道。原来是 often 的发音,在很多北美国家是会将/t/的音发出来的,这与中国大陆境内较多的英音教材的发音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对于这两位孩子来说是在本身认知范围之外的事实,就这个话题我们又延伸出了很多孩子的困惑,在与孩子共同讨论和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一个项目式课题在我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这一定不是个案,会是很多孩子在线上学习,甚至是境外交流中的高频事件。

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每每出现英语美语差异大的表达时,会引导孩子们进行积累和运用,但是,在现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只有发生在自身,或者身边同学身上时,这样的习得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而且会激发学生潜在的更多动力。在多次与不同的学生沟通后,我想,是时候了。于是,一整个年级的英语美语项目式研究就这样开始了。

在进行了多次教研与样本分析后,我们决定从最显性的部分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解决这个源自身边的问题。

一、项目主题:英语美语的区别

二、目标

项目目标从知、行、为三个方面设置。

知:1.英语发展的简单历程;2.何为英语,何为美语;3.二者的显性区别。

行:1.多渠道进行信息的搜集;2.合理进行信息梳理分类;3.合作总结区别。

为:1.正确认识英语与美语;2.尊重任何一种文化下的语言;3. 用第二语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追根溯源的解决意识和能力。

四、驱动性问题设计:英语美语如何区分?

五、教学内容与资源选择

1.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共计 5 课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项目源起及实施进度的

确认;第二阶段为语言形成历史本位与语言显性本位的研究;第三板块为语言价值观的探究。

2.资源选择:英语美语文本,语言调查问卷及 VOA 与 BBC 权威机构的音频视频材料。

六 、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

本次项目共计 5 个课时,详见如下。

第一课时

学习⽬标:明确项目源起,确定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第一课时⼩结:

1.目标落实:本次项目源起较为顺利,很快在受众中引起共鸣,且引发学生的快速思考和总结,完成基本目标。

2.板块确定:就项目主题所提出的初始问题,很好的为后续工作构建了基本框架,梳理初始问题的过程会带领学生确定本次项目的基本实施过程。即调查先知,形成语言地图;初步感知英语美语的显性表达区别,确认深究板块,语音、词汇及日常表达;通过不断的疑问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中,明确语言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从而激发学生后续自主探究的动力。

3.本次项目式学习是在整个年级完成了三次项目学习后的第四个主题,但实则为首次英文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对项目探究的流程较为熟悉,所以过程中的诸多内容需要老师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当学生对要研究的话题足够感兴趣时,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完备的脚手架,他们是完全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驱动问题的。这也为第二次课时打下了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检索资源,了解英美英语的简单发展史,明确语言地图及专有名词。

项目第二课时⼩结:

1.基础目标完成。本次课时多为信息检索与梳理,英美文化发展对于受众而言是新鲜且较为空白的部分,本次内容为受众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资源眼界,但也会对少部分学生效果甚微。

2.第二语言项目的研究会较母语研究中更多一些认知层面的内容,目标不仅为项目本身的习得,也会有知识层面的习得。此方面在后两次课时中尤为明显。

第三 、四课时(两个课时量)

学习目标:通过比较、分类对英语美语语言层面的显性内容进行对比和整理(发音、用词、语气)。

项目第三、四课时小结

1.本次知识层面目标实现,但本次课时较以往课时而言知识层面内容较多,这也是纯母语项目和非母语项目的一个区别点。

2.通过对语音、用词、语气三个方面的总结与梳理。本次课时学生完成英语美语显性区别的思维导图,且就导图进行口头表达,并开始增加在日常学习中二次复现内容的关注。学生基本明确了英语美语在语言显性层面的区别,这也对第五课时两类语言文化的气氛的了解打下了基础。虽然下节课时是本次课时的延续且是本次项目的终结课时,但是对于研究层面,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阅览大量的资料,不急着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而要让他们有种学习的过程很愉悦,还想要继续探究的感觉。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以英语与美语为母语的群体对彼此语言的认可度,初步感知文化烙印,形成良好的语言价值观。



项目第五课时小结:

1.这是本次项目的最后一课时,我们就项目成员对项目成果进行了展示。本次课时看似不在项目成果中呈现,实则是本次项目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2.任何项目的源起在于对实际问题的困惑,项目研究的过程在于参与人能力的提升,而最有价值和隐形的部分是价值观的逐渐雕刻与形成。

七、学生学习 评价设计

1.单次课时进行小组合作评价及项目成果展示评价。

2.形成项目成果

八、学生学习成果

1.形成性成果:英语素养系列-英语与美语册集。

2.隐性影响:我校的主教材为外研社一起点内容,该教材是标准的英式英语,而很多对孩子补充的阅读绘本材料中有美语的表达。学生对英语美语的意识已经涉及到日常学习中。

九、项目总结

对于本次项目的设计实施实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事件,但深知项目的源起要与受众的所需相挂钩,不是老师认为怎样,而是受众有切身的体会。英语课堂中涉及英语美语的内容虽少但一定会有,那么学生在其中到底受益多少呢,还是只是老师的所谓一厢情愿。在张文轩、于靖宸等多名学生“闲聊”素材的收集后,我想,是时候了。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而且从 1990 年开始普世英语教育以来,它也一直作为一项技能来被设置。但是,这恰恰忽略了语言的育人价值。教育设置的忽略,不会阻挡语言几进步的脚步,托福雅思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的视野,很多事情,靠挡是根本挡不住的。我们深知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 21 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

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

英语与美语的项目课程,通过 5 个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这两者的区别吗,我想,不尽然。但是通过这样的项目课程,能够带动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能力的培养中发现语言的育人价值,并受之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可能是最珍贵的教育价值。

潍坊文华学校 丁 冉

附件 1:学生英语美语占比自测


附件 2: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