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来源: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作者: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40:50  加入收藏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校魂,努力打造爱心校园,让校园里到处充满爱。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仁爱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已经成为我们共铸的“魂”。前几年,我们针对师生间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提出“以仁爱作为校魂”这一课题,我们还有意地设计一些爱心教育活动。对学生,有时候甚至是灌输式的说教,有时候是强制性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宣传手段表扬或者批评。对老师,不止一次在会上强调师德修养,告诫严禁体罚学生,让爱成为教师教育的信念。近一年多来,我猛然间发现,几乎很多事情都不用校长再去要求,学生是这样,教师更是如此,这些刻意的教育手段似乎失去了作用,很多行为已经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爱的气氛是那么的融合,爱心表达又是那么的自然。更为可喜的变化是,很多的学生学会把爱心传递给他人。玉树地震的第二天一早,学校还没有做任何的发动,有学生就带来了捐款;学校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位,出现几百学生争相竞争的场面;学校里栽种了许多的果树,各种水果有的几乎举手可得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乱摘;楼道的书画作品无论是悬挂多长时间都不会有人为的任何破坏;毕业典礼上,师生都流着热泪依依惜别;教师节老师收到学生的鲜花贺卡露出幸福的微笑……看不见、摸不着而在其中时常能让你感受到的“魂”展现在我们的校园! 

  二、“君子行动”凸显育人特色

  《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这里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根本任务是育人,重点思考“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格、信念和追求,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为凸显育人特色、增进育人实效,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做新时代“少年君子”活动。

  当前,许多学校都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育人活动,“感恩教育”、“尊重教育”、“挫折教育”、“生活教育”、“合作教育”等等。但一个明显的缺憾就是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失之偏颇,只是注重了育人的某一方面,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做少年君子”活动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扩展青少年的价值视野,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传承优秀传统美德责任重大,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真正的“中国人”。

  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君子和圣贤”。君子人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内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下,现代君子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君子的新型的人格理想,它是现代社会基础上的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如果传承中国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将君子人格中所倡导的仪容的端庄、明理守信、诚实谦逊、刚毅勇敢、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等品格内化为学生的人格需求,一定会使人变得更善良、更崇高,使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使世界更美好。

  我们认为“诚朴、刚毅、乐观”是人的美好品质的三块基石,是我们“少年君子”活动倡导的最重要的品格。我们学校的校训“诚朴、刚毅、乐观”。“诚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最本色的东西。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做事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诚信求真,朴实求是。刚毅即刚强坚毅,做事有主见,果断、有毅力、遭挫折不屈不挠、遇困难勇往直前。做为一个刚毅的人,在气节、操守、处事等方面有自立之精神、果敢之性格、坚韧之意志、无畏之气魄。乐观,是以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真正的乐观是朴实的、豁达的、坦诚的,与财富、权力、荣誉无关。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我们根据小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校训,把“少年君子”活动分设六个单元:一、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二、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三、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四、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五、铸刚毅品格做少年君子。六、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通过这这六个方面主题教育让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行端表正”、“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塑造完善的君子之德。

0
0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