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来源: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作者: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40:50  加入收藏

  四、《走进孔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涵养人文情怀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综合性的校本课程,我们组织教师开发设计了校本课程《走进孔子》。

《走进孔子》我们设计了三卷,“故事卷”、“家乡卷”和“君子卷”,三卷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实施。校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的设计思路。“一条主线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线”,“点面结合即由孔子(点)扩展到历史文化名人(面),由曲阜(点)到山东、祖国、世界(面),由《论语》(点)到中华传统优秀诗文(面)”。“综合交叉即将爱国主义、热爱家乡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 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没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校园走廊的墙壁上我们设计的竹简论语、诗词字画、民间工艺就是我们的教材,尼山、三孔、孟庙就是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真实的情景中所学、所思、所得将会给他们留下终生的记忆。学生在孔庙杏坛前诵读《论语》就会有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感觉。

  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开发设计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而有些学校忽视对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校本课程绝不是编印几本材料,绝不是写写画画,校本课程应该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体现育人的价值。比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特别设计了《走进孔子----家乡卷》,有曲阜的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俗人情、家乡特产和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曲阜的地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也很有代表性,这些资源对学生教育也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在课程设计前的一份调查中却忧心地发现,多数学生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却不了解曲阜。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仅为了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为了涵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进而塑造民族精神和爱国的热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对乡土有那么真挚的情怀,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向哪里,走得多远,走得多久都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乡音难改,乡情难忘,这种情感在民族危亡国家需要的特殊时机就会焕发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无数的爱国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乡土教育抓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脱离乡土教育。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了解孔子家乡及社会发展,不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设计此课程的一点思考。

  五、儒雅之风浸润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时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一方面,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崇尚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而且一些诸如自主、自强、自立,平等、竞争、风险、效益等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念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消极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滋生,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全局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逐渐淡薄,商业性、娱乐性的通俗、浅层文化大量进入校园,美化欺诈,蔑视善良,宣扬暴力,崇尚强权等不良的风气逐步蔓延。笔者在中小学工作20年,接触大量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经常处理来自他们中的一些问题和纠纷,真切地感受到,很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的先进的学校文化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当前教育一项迫切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喊几个口号、不是装饰一下墙壁、不是摆摆样子装点脸面,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当一些学生言行粗俗且自以为得意的时候,当一些学生热衷低俗的文学、影视作品得时候,当一些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时候,当一些学生拉帮结派称王称霸的时候……我们老师、学校该做些什么?怎么引导学生知书达礼、文质彬彬,怎么引导学生看有意义的文学影视作品,怎么让学生从游戏室走开投身知识海洋,怎么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孝亲尊老?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往简单上说就是如何引导行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可以归结于学校文化建设。

0
0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