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来源: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作者: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40:50  加入收藏

  在各主题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比如召开班队会,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少年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体验教育活动、校园志愿者活动;实施星级评价,构建新型评价方式;利用多样表彰方式开展风采展示,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目前,“少年君子”活动正积极开展,取得初步成效。有一次我和一位爷爷家长交流,家长谈到他孙子一次表现,家长说:他一次领着两个孙子在公园游玩,碰到一位老同事,家长让孩子给老同事问好,一个孙子很不耐烦地应付性地打声招呼,在我们学校就读的那个孙子给客人鞠躬问好。家长感慨说:“当孩子鞠躬问好的时候,我对你们老师内心产生由衷的敬佩,一个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你们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礼,这就是让孩子学做人呀!”还有很多的孩子身上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讲卫生的多了,懂礼貌的多了,做家务的多了,同学互帮互助的多了。这些变化让我和我们的老师都对“少年君子”活动充满了信心。

  三、发展性目标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为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主动的、个性的发展,我们提出“发展性目标教学”这个课题。虽然有了这个提法,但目前考虑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全面研究。发展性目标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发展性目标教学是以学生素养目标为导向,以获得全面的、全体的、主动的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孔子“因材施教”为准则,以“乐学、善思、笃行”为特色的教学活动。笔者欣喜地注意到,《纲要》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项具体要求: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恰恰针对当前教育时弊,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方法。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乃至高等教育阶段的最大的教学问题就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大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原因。“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我们的教学中跑得无影无踪,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学却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发展,大多数学生学习没兴趣。孔子认为,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学、思、习、行”,只有真正走完这个过程才算是完成学习任务。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只是强调学生的“学”,剥夺学生“思”的权利,不给学生“行”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善的,因而是低效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就成了“书呆子”。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特别教育界强烈的反响。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占世界总人口20%多的人口大国就是出不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不出像获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的创新人才?这样的关切之情如同很多足球球迷对中国队就是进不了世界杯一样而失望、期待、反思、探寻等各方面的综合感觉一样。教育界也在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几乎一致的观点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没有教会学生思考。

  根据孔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我们学校提出 “乐学、善思、笃行”的学风建设。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保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善于用思考带动学习。善于思考要努力掌握思考的科学方法。《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实践是获得一切真知的重要来源,是思考并获得成果的可靠基础。只有坚持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才能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

  为推行发展性目标教学,我们确定学生综合素养目标,以学生素养目标为统整,确定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和课时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不同潜能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发展方向的目标。我们还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教学,根据教学学生的潜能混编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对不同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布置分层作业。为了让学生有展示机会,强化课堂的活动性,我们还积极推行“35+5”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探索“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特色,语文探索采用“主题读写教学模式 ”,数学采用“问题解决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我们还积极改革考评制度,施行学生素养达标测评制度。语文、数学教学测评采用综合考试和分项测评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提高了教学效益。

0
0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