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研究所 >> 浏览文章

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金水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10:40:10  加入收藏

  (3)加强每周德育的主题化

  实现班会主题化,对于提升育人效果,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多年落实主题班会研讨课先行制度,每周班会前,各级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提供与班会主题相关的案例与素材,先由骨干教师于每周五举行主题班会研讨课,下周一各班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分头举行,实现了智慧与资源的共享。

典型示例:

  《夜幕下的誓言》——谈梦想与担当

  班主任导语:朦胧的夜色可以让我们不用顾忌周围人或物,不用害怕有人会看到自己的神情,夜可以给我们壮胆,可以让我们“忘我”,可以保护我们不是很坚强的自尊心。所以,我提议,请同学把灯光关掉,今晚就让我们将自己彻底投入夜幕之中,开启你的心灯,宣示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张心言:我的梦想是考入北京大学,根本原因是我个人的爱好---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而北大向来是出文人、出精英、岀先驱的地方,所以我对它早已经心驰神往;直接原因是因为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俞敏洪教授,他说北大是改变了他一生的地方,这就让我也想走进北大,看看它如何改变我。但我很清楚,现实与梦想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我甚至能够想象出我会怎样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我可以拍胸脯保证:即使跌倒,我也会咬紧牙关爬起来继续前行。

  王鲁钰:我的理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在看了一系列的军旅题材的电视节目,特别是《士兵突击》以后,我特别向往军人生活,特别想当兵,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是我最大的梦想。之所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它被称为军中的小清华。

  徐晓鹏:我想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一些,探索世界的真理,成为物理学家或成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从事编程工作,有可能的话,想考入清华大学!

  解家琪: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王泽坤:肩负振兴中华的梦想,为了让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

  (二)深化课程改革,在选择与尝试中确立梦想与担当

  课程是学校最核心的软实力;课程的领导力,是当今学校的重要竞争力与发展力。国家的教育意志、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呈现和实现的。没有丰富多样、满足需要、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支撑,思想只能是空谈,梦想只会是空想,担当也就无从谈起。

  1.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的国家性与校本性

  基于“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的教育思考,着眼于“心怀梦想、勇于担当、乐观进取、善于创新”的育人目标,我们建构了章丘四中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见下页图)。

  该体系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子系统构成(见上图外圈)。国家课程有“八大领域”组成(具体内容,略),她是体现国家意志与要求的课程体系,我们开全开足国家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全面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则有“九个领域”构成(见上图中圈与内圈),包括育德修为课程、百脉人文课程、管理体验课程、节日仪式课程、创新力培养课程、实践性学习课程、个性化社团课程、人生规划课程与创新型学校文化课程等,校本课程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校特色化提供了丰富选择与广阔平台。

  国家课程在学校占有主导和统治地位,为实现国家育人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以“学科精神”和“先进课程观”为指导,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与整合,通过校本化、师本化与生本化,为学生提供符合章丘四中实际的课程呈现形式。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彰显课程的工具价值与教育价值,重视兴趣培养,保护想象力与好奇心,激发梦想与担当,突出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场。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育人追求的自我创新,是对国家课程的融合、拓展与补充,其丰富性与选择性是对学生群体个性特质的尊重,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其中,“创造力培养课程”中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是对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再创新;创造力培养课程、百脉人文课程、管理体验课程、人生规划课程是学校独有的创新性开发;育德修为课程、个性化社团课程、节日与仪式课程等,则是将学校常规的重要活动课程化;“实践性学习课程”既是对国家学科课程拓展与融合,也是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创新,开创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崭新学习方式,被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誉为“素质教育的破冰之旅”,他曾兴奋地为之撰文《中国教育何时不再瘸腿》[5]。

0
0
关键字:梦想 担当 奠基 中国 创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